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二周了,眼下的生活令人安心:我开始适应并调整眼下的住所、艰难地维持着比较健康高效的作息、一天三顿努力维持营养均衡味道足以下咽、又在今天装上了纱窗,配齐了我的手冲咖啡器具。明天早上除了咖啡以外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便宜又好吃的overnight oats。我在到达这里之前定下的目标之一就是每天尝试一样新东西/发现生活中一个痛点并改进,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是进行得不错的。
但与此同时我又有一种笼罩性的不安。我能找到实习吗?我能交到很多多样化而交心的朋友吗?交到朋友这件事有那么重要吗?我能借助这个新的生活环境实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吗?我真的能settle in,真的能feel at home,起码feel at ease吗?
理性告诉我英雄主义的自我重新发明往往只是self-indulgence,日拱一卒式的迭代才是朝目标迈进的最可持续的路径。但当一切都如此陌生,未来显得如此不确定的时候,从后者推导到前者需要一次非常勇敢的信念之跃。
我很喜欢Modern Vampires of The City。它的封面是一座黑白,对比度高得凌厉,沉没在雾气里的纽约,一如这张专辑所描写的走出象牙塔,进入一个漠不关心的庞然大物的城市的成人的过程。以往我喜欢它大概是把自己代入叙事者进行一场自我陶醉的cosplay,但现在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于专辑中的叙事者。
仍在北京时我经常表达我被北京的厌恶,经常收到的评论是“离开北京了就想念北京了”。彼时我心里对这武断的以己度人不屑一顾——我又不是你!但现在我确实想念北京了——想念每天走过的燕园、探险时发现的北京的折缝、想念北京冬天无限深邃的天空。理性上我知道,我只不过是在想念我在北京留下的记忆,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着相册里的live photo流泪。
同样羞于承认的是,我决定来这里读硕士是怀着一种有点非黑即白的孤胆英雄情节的——虽然我当时认为我已经足够客观——“中国坏,民主世界好,我要过去,不成功就成仁”。请不要judge我。有skin in the game后我才意识到,这观点也未必错吧,但背后省略了很多细微之处和不易。承认是第一步,希望我的这个信念能进化成更健康的样子吧。
最近很喜欢看Brooklyn 99,可能有点太喜欢了。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想逃离到剧里大家其乐融融,大家只需要考虑一集内的事情,一集结束一切从头开始的那个安逸的世界里。今天读了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BhjRZOSGqZ8Mxdv9IJfpQ 让我意识到我或许该把我来到新环境心里积压的感受和想法写出来。今天确实写得很顺畅,很释压。
每当我写太多情绪化的东西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有点无病呻吟,所以为了appease一下自己的action-focused脑,以后每次最后都写一点takeaway吧:1. 以后可以多写点。之前写文章都有点卡壳,但看来如果有东西写就会顺畅得很。2. 还是要相信日拱一卒才能达成目标。3. 少看视频,对自己没帮助。